凝心學黨史,聚力育英才。時光回溯,1948年的中國面臨着重大的轉折,中共中央從全國整個戰局出發,認為同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決定把戰略決戰首先放在東北戰場,并制定了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北甯線(今京沈鐵路)攻克錦州,采取關門打狗的戰法把國民黨關在東北,各個殲滅的作戰方式。三大戰役由此揭開序幕。
遼沈戰役
(1948年9月12日—1948年11月2日)
在遼沈戰役中,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精銳部隊47.2萬餘人。加上這期間在其他各個戰場的勝利,1948年7月至11月,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隊100萬人,使其總兵力下降到290萬人;人民解放軍則增加到310萬人。至此,人民解放軍不但在質量上占有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取得優勢。這樣,就使中國的軍事形勢達到一個新的轉折點,改變了長期以來敵強我弱、敵優我劣的基本格局。由于遼沈戰役的勝利,近百萬人的東北野戰軍成了全國戰局中一支強大的戰略預備隊。
淮海戰役
(1948年11月6日—1949年1月10日)
淮海戰役是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進行的。參加這一戰役的有華東、中原兩支野戰軍和華東、中原兩軍區,以及晉冀魯豫軍區的部分部隊,共約60萬人。淮海戰役是解放戰争戰略決戰三大戰役中起承前啟後作用的第二個大戰役,也是三大戰役中在戰場兵力對比上敵占相對優勢的情況下進行的一次戰役。在戰役中,人民解放軍經過66天緊張艱苦的戰鬥,殲滅國民黨軍隊55.5萬人,其中包括國民黨軍隊“五大主力”中的第五軍和第十八軍。這一勝利,使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基本上獲得解放,使國民黨反動統治的中心地帶南京、上海直接暴露在人民解放軍的鐵拳面前,為解放軍渡江作戰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平津戰役
(1948年11月29日—1949年1月31日)
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東北、華北人民解放軍于1948年11月29日發起平津戰役。華北軍區第二、第三兵團和東北野戰軍先遣兵團,相繼向平綏路平張段及張家口外圍的國民黨守軍發起進攻。到12月上旬,殲滅平綏路東段傅作義部五個師,将其主力包圍在張家口、新保安地區,切斷了傅作義集團西撤綏遠的通道。從12月12日起,東北野戰軍陸續到達平津前線,到21日完成對平、津、塘國民黨軍隊的戰略包圍和戰役分割,截斷其經塘沽由海上南逃的道路,為各個殲滅敵人創造了有利條件。
平津戰役曆時64天,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使華北地區除歸綏、太原、大同、安陽、新鄉等少數據點外,全部獲得解放,并使華北、東北兩大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
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遼沈、淮海、平津戰役,曆時142天,共殲滅154萬餘人,由毛澤東主席和中央軍委組織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展開的戰略決戰,使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毀,為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回顧曆史,三大戰役的凱歌猶在耳畔,激勵着無數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